新時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
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個由社會法律制度、教育、文化以及專業(yè)社會信用服務體系等諸多元素構成的社會治理系統(tǒng),是社會誠信的制度保證。公民誠信道德是公民對誠信的內在信守和對自我承諾的忠實踐履,是社會誠信的個體條件。誠信是社會和諧的基礎,社會信用建設需要公民誠信道德和社會信用體系的協同作用。
在中國傳統(tǒng)社會,以農耕文明為基礎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關系。血緣親情是維系社會關系的主要紐帶,血緣親情和長期交往形成的親切感是社會誠信的基礎。隨著中國新型城鎮(zhèn)化進程加快,社會人際關系結構隨之急劇變化,中國社會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,孕育傳統(tǒng)誠信觀念的社會基礎逐漸消散。在現代社會中,人際交往主要發(fā)生在陌生人之間,誠信只能建立在對彼此道德素質的信任上。
社會轉型導致社會信用建設面臨諸多新挑戰(zhàn)。個別公民守信動力不足,甚至是信無所守,失信違約司空見慣;社會征信系統(tǒng)與社會總體發(fā)展未能完全同步:守信獎勵缺失,失信懲罰乏力;社會信用服務機構公信力低,服務體系不夠發(fā)達。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的社會問題林林總總。社會要實現良序發(fā)展,只有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,強化社會制度的約束和規(guī)范,督促全體公民共同努力,才能促使社會總體誠信度不斷提高。
公民的誠信素養(yǎng)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輔相成
公民的誠信素養(yǎng)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輔相成。有道德素養(yǎng)的公民既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建構者,也是社會信用體系的踐履者和成就者。
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價值本源?!墩f文解字》將誠與信互訓:“誠,信也。”“內誠于心、外誠于人”是說,不欺人更不自欺,既是取信于人更是自身有信念、有信守。
孟子說:“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?!毙拍钍且磺猩鐣嵺`的價值導向,是行為的內在動力,誠信信念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靈魂。中國古人將誠信作為合于天理的人道,把追求誠信作為人之為人的前提,為誠信道德建構了形而上基礎。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誠信文化賦予現代誠信體系建構充分的價值合理性,為公民的誠信素養(yǎng)提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。
公民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者,公民的誠信素養(yǎng)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。社會信用體系的踐履者如果沒有誠信素養(yǎng),就會千方百計尋找誠信體系的漏洞或者不斷打擦邊球。民法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黃金法則,說明制度嚴密如法律,也需要公民誠信遵循。公民普遍確立誠信觀念才能使社會信用體系正常運行。踐行誠信觀念要求公民履行社會契約、完成社會義務。國務院辦公廳發(fā)布的《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將公民社會生活中日常行為的失信等納入個人信用檔案,要求每個公民要將誠信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做到言行處處不違誠信,就是強調公民要將誠信落實到人倫日用?!扒Ю镏惺加谧阆隆?,建構社會信用體系,每個公民都必須從我做起。
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,促進公民誠信素養(yǎng)提升
在現代社會中,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提升社會誠信水平的根本舉措。信用體系以法律法規(guī)、行政政策和經濟契約為準則,以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公民信用系統(tǒng)為手段,對公民的誠信行為進行評估、監(jiān)督和獎懲,促使公民樹立誠信觀念,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。
第一,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教育機制可以預防公民失信。公民誠信素養(yǎng)的提高,有賴于社會誠信教育,強化誠信教育的效果就要把誠信教育制度化。
第二,通過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保證公民不敢失信。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(guī)劃綱要(2014-2020)》強調利用互聯網技術全面建設公民信用征信系統(tǒng),在互聯網、交通、郵遞、電信、金融賬戶等領域全面推行實名制,對公民誠信行為做全方位記錄、監(jiān)督,對公民的信用度進行準確評估,讓每個公民時刻感受到社會信用體系的監(jiān)督和評判,面對失信時時刻刻有所忌憚。對于公民和企業(yè)的嚴重失信行為,建立曝光與舉報制度,使失信行為不僅受到全社會的輿論譴責,而且得到實際的社會懲罰,使失信的人付出較大的失信成本,從而不敢失信,進而逐漸養(yǎng)成誠信習慣。
第三,通過守信聯合獎勵機制引導公民自覺樹立誠信觀念。對有誠信優(yōu)良記錄和長期無失信記錄的人給予獎勵。降低信用優(yōu)良者社會運行成本,讓誠信者得到社會的稱贊、擁護、尊敬和愛戴,使誠實守信成為公民的自覺行為規(guī)范。